對接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專班於2024年8月21日在深圳舉行第五次會議。有關會議的新聞公報載於此。
北都屋邨命名比賽開始接受報名,比賽截止報名日期為2024年9月15日。有關活動的新聞公報載於此,活動詳情則載於此。
對接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專班於2024年2月7日在香港舉行第四次會議。有關會議的新聞公報載於此。
政府於2024年2月2日公布新田科技城土地用途建議的公眾參與活動報告及經修訂的建議發展大綱圖,新田科技城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亦於當日起供公眾查閱。有關報告的新聞公報載於此。
沒有找到相關記錄。
【杭州發展與保育經驗】,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阿姆斯特丹號】,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北都工程項目邁向淨零排放 獲國際工程獎項組別大獎】,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沙嶺創科用地】,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新田古蹟遊】,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元朗南發展】,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原址換地帶動北都公共設施興建】,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流浮山公眾參與活動圓滿結束】,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流浮山公眾參與活動 – 新一輪巡迴展覽】,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流浮山發展建議簡介會】,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流浮山公眾參與活動 - 新一輪巡迴展覽】,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白泥泥灘】,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流浮山發展建議簡介會】,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麥景陶碉堡】,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流浮山公眾參與活動 - 巡迴展覽及流動展覽車】,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流浮山發展建議簡介會】,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數碼港行政總裁訪問】,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流浮山公眾參與活動 - 流動展覽車】,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流浮山蠔田】,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流浮山公眾參與活動 - 巡迴展覽】,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流浮山 – 數碼新海岸】,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紅花嶺郊野公園】,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e香港街》電子地圖】,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中英街】,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考察北部都會區】,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展城館2樓展區︰「見香港 ‧ 見未來」】,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政府推出北都首幅多層現代產業大樓用地】,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修訂原址換地安排獲普遍支持】,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沙頭角開放】,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香港北區花鳥蟲魚展覽2023】,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香港園境師學會 - 北部都會區︰環境及生態論壇】,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天水圍新市鎮和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城市土地學會早餐分享會】,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北區沙嶺】,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與香港律師會交流】,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新加坡高層公務人員考察北部都會區】,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石仔嶺】,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未來城市願景 – 北部都會區論壇及工作坊2.0】,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新田文氏宗祠惇裕堂重修竣工】,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粉嶺北社區聯絡中心】,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四大區域--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四大區域--口岸商貿及產業區】,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四大區域--創新科技地帶】,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四大區域--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為聖公會福利協會簡介行動綱領】,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新田科技城公眾參與活動】,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新田科技城公眾參與活動】,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北部都會區諮詢委員會轄下四個小組委員會舉行首次會議】,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新田科技城土地用途建議 - 公眾參與活動】,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到打鼓嶺一帶考察,籌劃北部都會區發展】,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發展局局長考察深圳市南山區】,有關臉書發文載於此。
【前流浮山警署】
位於北部都會區的流浮山,除了日落美景,還有前流浮山警署這個可供探索香港歷史和文化的地方。現正進行翻新工程,將活化為「香港導盲犬學苑」,預計最快於今年第四季開放。
前流浮山警署建於 1962 年,位處流浮山的一個小山崗頂,可俯瞰屏山、后海灣及深圳一帶,過往是警隊監視偷渡活動的前哨站和行動基地,2000年停止運作,2014年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
樓高三層的前流浮山警署,以鋼筋混凝土建造。室內保留了昔日的磚砌花格牆、羈留室、槍房、一些窗門更有鐵柵及防衛鋼板,在地下主入口外,亦保留了一個由金屬結構物和地墊組成的入彈處及退彈處。警署最具代表性的天台有兩個圓形瞭望台,被稱為「砲台」,以往用以觀察附近一帶,若有異常可響起警報駐防。
前流浮山警署正活化為導盲犬學苑,以飼養及訓練導盲犬,同時設有訪客中心。市民將可透過展覽及導賞服務,增進對導盲犬服務及視障人士的認識和關注,還可探索前警署獨特建築特色,以及流浮山的文化和歷史。
#北部都會區 #發展局 #流浮山 #前流浮山警署 #文物保育 #休閒生態旅遊 #數碼科技樞紐 #數碼新海岸
前流浮山警署位於流浮山的一個小山崗頂。
天台的圓形結構是瞭望台,又稱為砲台,若發現附近有異常,可響起警報駐防。
「吧叻」音譯自英文字「barrack」,意思是營房,這裡是指軍裝警員替換制服及夜班警員休息的地方。
設置室外的入彈處及退彈處編有1至5號的位置,若槍枝走火,可避免子彈射到牆壁反射傷人,地面亦鋪上膠地墊作緩衝。
香港導盲犬學苑將設有訪客中心,亦會提供導賞服務。(構想圖)
【聚星樓】
聚星樓是香港現存唯一的古塔,位於元朗屏山坑尾村西北面,有超過六百年歷史,於2001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據鄧族父老相傳,興建聚星樓與風水學說有關。聚星樓原本位於河口,面對后海灣,希望用作擋北煞和鎮水災,聚星樓與青山風水相配合,希望保佑族中子弟在科舉中考取功名。
這座古塔以青磚砌成,呈六角形,高約13米,塔高三層。據說塔曾高七層,但最高的四層因風雨侵蝕而倒塌。塔內供奉著魁星,是主宰功名的神明。聚星樓正面各層均有吉祥刻字,由上而下分別是「凌漢」、「聚星樓」和「光射斗垣」。這裡曾經是書室,用作收藏字畫典籍,亦是祭祀場所,後來成為打醮巡行的駐點。
交通:
由天水圍港鐵站步行前往約5 分鐘
開放時間:
星期一、三至日上午9時至下午1時及下午2時至5時
星期二(公眾假期除外)、聖誕日及聖誕翌日、元旦日及農曆年初一至三休息
#北部都會區 #發展局 #元朗 #聚星樓 #法定古蹟
【荔枝窩】
荔枝窩位於北部都會區最東部的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窩」在客家話中,是指平鏟形狀的山谷,故「荔枝窩」是指「盛產荔枝的山谷」。
有超過300年歷史的荔枝窩, 是難得保存完好的客家圍村之一,村屋群呈「三縱九橫」,即九條橫巷和三條直巷的傳統佈局,前低後高,正門有「風水牆」,村後更種有風水林,以半月形環抱村落,村民相信這些風水格局,有背山靠水的吉祥寓意,能為他們聚財擋煞,亦可減低自然災害影響。
荔枝窩是鄉郊永續發展的典範。它曾聚居數百人,世代耕作稻米,及至60年代,陸續有村民棄耕、遷徙到市區或海外謀生,最後一位村民在90年代搬離。2013年,一些學者、專家和志願組織,走到當地進行復育和研究,將客家建築羣復修,進行水稻復耕。現時,荔枝窩已有約十戶常住人家,也有小店和民宿;2020年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
荔枝窩亦是不少雀鳥、蝴蝶、蜻蜓的棲息地,遊客可沿荔枝窩自然小徑漫步觀賞,並欣賞附近紅樹林和海岸風光。
配合沙頭角第二期開放計劃,由沙頭角公眾碼頭出發前往荔枝窩、鴨洲與吉澳的新街渡服務,已於今年投入服務。遊客可在網上申請沙頭角旅遊禁區許可證,同日輕鬆遊覽沙頭角及荔枝窩等地。
交通︰
可在馬料水公眾碼頭、沙頭角公眾碼頭或大水坑乘搭街渡渡輪前往荔枝窩,但若在沙頭角上下船,須持有效沙頭角邊境禁區許可證
#北部都會區 #發展局 #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 #荔枝窩 #休閒生態旅遊 #沙頭角
荔枝窩正門有「風水牆」,村後有風水林,村民相信能聚財擋煞。
近年有學者、專家和志願組織,到荔枝窩復育和研究,將客家建築羣復修。
遊客可沿荔枝窩自然小徑漫步觀賞,並欣賞附近紅樹林和海岸風光。
【新田古蹟遊】
新田區內人文資源豐富,有不少歷史建築,包括法定古蹟大夫第及麟峯文公祠、一級歷史建築文氏宗祠惇裕堂、三級歷史建築東山古廟,以及文天祥公園。
新田科技城的發展,會推動城鄉共融,營造「城市與鄉郊結合、發展與保育並行」的獨特都會景觀,並確保未來發展與周邊鄉鎮和歷史建築融合調和。
我們這次以步行方式,探索新田數個歷史建築,讓大家感受新田一帶的傳統文化,鼓勵大家從不同角度深入了解北部都會區。
交通︰
可乘搭巴士76K路線,由元朗朗屏邨總站或上水鐵路站出發,至新田站下車。
相關帖文︰
【新田文氏宗祠惇裕堂重修竣工】
#北部都會區 #發展局 #新田科技城 #城鄉共融 #新田古蹟遊 #大夫弟 #東山古廟 #文天祥公園 #麟峯文公祠 #文氏宗祠惇裕堂
【白泥泥灘】
位於新界西北部的白泥,山巒環抱,可眺望后海灣和深圳景致。白泥泥灘在夕陽餘暉映照下,美得令人陶醉。
白泥擁有豐富的動植物生態,不少會在退潮時出現,包括黑臉琵鷺、中華鱟、貝克喜鹽草和圓尾鱟,你還有機會一睹彈塗魚覓食、在泥灘上尋找藻類的跳動場面。
此外,白泥泥灘上長滿紅樹林,不僅為動物提供食物和棲息地,還能在暴風雨時減緩海浪對內陸地區的衝擊,保護沿岸的生態和環境。
我們在今年2月公佈了流浮山一帶的土地用途建議,並正進行公眾參與活動。當中,政府擬於白泥沿海地區設立海岸保護公園,以維護當地豐富多樣的生境。漁農自然護理署將會就海岸保護公園展開可行性研究。在不影響自然保育的情況下,白泥亦適合作為靜態的生態旅遊節點。
交通:
現時有不同路徑前往白泥,例如乘搭港鐵至元朗站下車,從E出口步行十分鐘到朗日路,再乘33號小巴前往。
#北部都會區 #發展局 #流浮山 #白泥 #休閒生態旅遊 #數碼科技樞紐 #數碼新海岸
白泥黃昏時分的夕陽,讓天空和水面都泛起橙紅色的彩霞。
白泥是黑臉琵鷺於香港的落腳點之一。
白泥擁有香港最大的紅樹林,為動物提供食物和棲息地。
【麥景陶碉堡】
「麥景陶碉堡」位於新界北總區,是於1949年至1953年間,在香港邊境禁區內多座山嶺上興建的香港警察隊警崗,共有七座,而其中一座位於沙頭角的伯公坳。由於當時有大量難民由中國內地來港,時任的警務處處長麥景陶決定興建多座觀察哨站(碉堡),加強邊境的防衛,阻止非法入境者潛入。在1997年,麥景陶碉堡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7座建築設計相似,都是為兩層建築物。頂層為八邊形,可望向北方以監視深圳河以北局勢。碉堡外有鐵絲網和防彈牆包圍,內部更設有生活區以作長期防衛作用。直到現在,這些警崗仍然使用中,並已改用高科技手段執行邊境監察任務,主要用於打擊跨境罪行以及反偷渡。
現時由於保安理由,碉堡仍然不對外開放,但是仍然成為了不少郊遊人士的熱門行山路徑和拍照熱點。隨著未來紅花嶺郊野公園開放,有望可開放碉堡供公眾去參觀了解。
#北部都會區 #發展局 #沙頭角 #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 #麥景陶碉堡 #警崗
【流浮山蠔田】
政府正研究將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擴展至流浮山、尖鼻咀及白泥一帶,並剛公布發展方案。
流浮山在天水圍的西北面,靠近后海灣,盛產海鮮。該處一帶位於咸淡水交界,十分適合養蠔。在后海灣一側的山丘下綿延十三公里的海灘,就是香港唯一產蠔區的位置。截至2023年5月,蠔排約有14 000個,每個蠔排面積介乎約100至300平方米。
流浮山一帶的海灘屬於天然灘塗,自1900年代起厦村鄧氏家族向政府租借附近土地經營蠔田。追溯歷史,清朝光緒年間有來自深圳沙井的蠔民與新界厦村合資於此開闢蠔田。在僅有的一條大街上,兩旁的酒樓食肆拔地而起,到處是售賣蠔豉、咸魚等乾品的小店,街尾海濱處的海鮮攤檔,供應着林林總總的海產,這便是現時著名的海鮮街。在海鮮街盡頭的流浮山碼頭旁亦有新開闢的休憩園區,是觀看日落的最佳位置。
政府計劃稍後就海鮮街的活化及旅遊潛力展開相關研究,包括審視保存及改善海鮮街的可行性。
#北部都會區 #發展局 #流浮山 #蠔田 #休閒生態旅遊 #數碼科技樞紐 #數碼新海岸
后海灣的蠔排位置
在海鮮街盡頭的流浮山碼頭旁亦有新開闢的休憩園區,是觀看日落的最佳位置。
經天然風乾及生曬的金蠔是流浮山特產
流浮山正街兩旁有密密麻麻的海味店和酒家
鹹魚、蝦醬、花膠等海鮮乾貨應有盡有
【紅花嶺郊野公園】
紅花嶺郊野公園今天成為香港第25個郊野公園。
紅花嶺位於新界東北部的沙頭角,即北部都會區的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紅花嶺郊野公園面積約為530公頃,與深圳梧桐山風景區的山脈相連。紅花嶺擁有豐富多樣的物種,部分具有高度保育價值,例如紅杜鵑、土沉香、大草鶯及灰伏翼。
「紅花嶺」據說是由於山上長滿紅色杜鵑花而得名,而英文名”Robin’s Nest”並非直譯,其中一種說法是,以往常發現有雀科及鴝鳥屬等小型鳥類出沒山上,被誤以為是知更鳥(Robin),便以Robin’s Nest(知更鳥巢)命名此山嶺。
紅花嶺郊野公園內有曾生產方鉛礦的礦洞。蓮麻坑鉛礦洞現正進行活化工程,未來將成為開放式博物館,讓公眾了解當地從前工業採礦歷史和蝙蝠生態,工程預計今年年底完成。
漁農自然護理署現時已開放紅花嶺郊遊徑及蓮麻坑郊遊徑,入口分別位於沙頭角山咀和蓮麻坑村,要走畢全程需時約四至五小時,宜量力而為。
交通:現時有不同路徑可以登上紅花嶺,例如可在上水乘搭九巴78K往沙頭角方向,於担水坑站下車,經山咀村上山
#北部都會區 #發展局 #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 #紅花嶺 #蓮麻坑 #沙頭角 #印洲塘 #紅花嶺郊野公園 #香港第25個郊野公園
紅花嶺擁有豐富多樣的物種,當中包括全球「近危」級別的大草鶯
港深生態廊道,左邊是深圳梧桐山,右邊是紅花嶺
蓮麻坑鉛礦洞正進行活化工程,未來會成為講述工業採礦歷史和蝙蝠生態的開放式博物館
逢春夏季節,山野開滿紅杜鵑
【梅子林】
北部都會區最東面的「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擁有豐富的生態和文化歷史資源。當中位於沙頭角的梅子林坐落於吊燈籠北面山坡之上,被群山包圍。
梅子林村有約400年歷史,由客家人建立,被譽為「香港最美山中小村」,近年更成為本地電影的取景地點。由於梅子林偏遠及交通不便,自80年代起原居民陸續搬離,村落也逐漸荒廢,但亦因此保留了歷史原貌。近年有回流的村民及有心人希望復修保育梅子林,在政府資助下,附近的荔枝窩及周邊地區進行了多個鄉郊保育項目,包括復修老屋、鄉村活化等。
遊客亦可到位於沙頭角的「梅子林故事館」,透過以前客家村民的生活用品和珍貴舊照片了解客家文化。
#北部都會區 #發展局 #沙頭角 #梅子林 #活化 #休閒生態旅遊
梅子林故事館搬遷至一間已復修的村屋
梅子林村仍保持原始和傳統風貌
多個鄉郊保育項目在梅子林一帶進行
梅子林村被群山環抱
【盆菜】
盆菜是新界圍村不可或缺的傳統美食,亦是獨有的鄉村飲食文化,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盆菜象徵團結,而盆菜宴更是大時大節經常舉行的儀式,尤其是在農曆新年,村民聚首一堂,大排筵席,喜氣洋洋。即使身在外地的圍村人,亦會特意回來 「食盆」(吃盆菜)。
盆菜一般有既定組合,味道較淡的會放於最底層,例如枝竹和豬皮,味道較濃的(如炆豬肉)會放在上層,令下層可吸收濃郁醬汁。現時不少食肆推售外賣盆菜,令市民大眾也能一嚐此風味。
北部都會區既有都市化的發展,也會致力保育傳統鄉鎮的景觀和文化,推動城鄉共融,更好地發揮鄉村的特色。
#北部都會區 #發展局 #新界圍村 #盆菜 #慶祝 #城鄉共融
【中英街】
北部都會區蘊藏著豐富的歷史和人文資源,當中包括坐落於東面、毗鄰深圳鹽田的沙頭角。
隨著禁區範圍内的沙頭角墟逐步開放,向旅客掀開了神秘面紗。然而,市民大眾並未能以旅遊為由進入中英街,即使在裡面居住或工作的市民,亦要辦理另一類別的邊境禁區通行證,才能進入這個「禁區中的禁區」。
中英街長約250米,寬僅7米。1898年英國向清政府租借新界,為期99年。當年雙方勘定新界北部的陸地邊界,使沙頭角一分為二,確立以中英街連接的華界與英界。現存的七塊界碑和「一街分治」雕塑,便是歷史的見證。上世紀80年代,中英街以特殊地理位置及免稅優勢,成為內地居民的「購物天堂」。時至今日,街道兩旁仍然店舖林立,如藥妝店、金行、免稅店等。中英街名列「深圳八景」之一,亦是滿足附近居民日常需求的購物區。
#北部都會區 #發展局 #沙頭角 #沙頭角禁區 #中英街 #開放沙頭角碼頭計劃 #禁區中的禁區 #歷史 #文化
「一街分治」雕塑
位於香港中英街橋頭的界碑
兩側商舖林立的中英街,亦有保存完好的碑亭
位於香港中英街出入口附近的第三號界碑,街道以北是深圳,而南面則為香港
位於中英街的香港路牌
中英街第四號界碑
【沙頭角開放】
沙頭角墟為現時本港僅餘位處邊境禁區的鄉鎮,其中中英街以界石劃分港深兩地,並無邊境管制設施,深具歷史意義和特色。此區域連接深圳市鹽田區,鹽田區旅遊產業發展蓬勃,為兩地合作提供機遇。
自「開放沙頭角碼頭計劃」於2022年實施以來,獲批的旅行團可在假日使用沙頭角碼頭,乘船到荔枝窩、吉澳等鄉郊地方觀光。政府於2024年1月1日起實施第二期沙頭角開放計劃,擴大開放範圍,並增設個人旅客名額,首階段每日1 000個名額,旅行團人數上限為每日700人,而個人旅客人數上限為每日300人。旅客經網上申請禁區許可證後,可以進入除中英街以外的整個沙頭角遊覽。第二期沙頭角開放計劃增設多個全新景點,例如新建的中英街花園讓旅客遠眺中英街。有關沙頭角的「十大景點」、「十大美食」和「十大文化體驗」的推介,載於香港旅遊發展局的專題網頁。市民需於出發前最少3個工作天前申請電子旅遊禁區許可證,屆時讓警務人員在禁區前掃描二維碼即可。
展望未來,香港特區政府會與深圳市政府研究香港沙頭角和深圳沙頭角發展文化旅遊區的可行性。
請注意:前往沙頭角的個人旅客必須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進入沙頭角,不得駕車進入。公共運輸詳情請參閱運輸署的交通通告
#北部都會區 #發展局 #沙頭角 #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 #開放沙頭角碼頭計劃 #第二期沙頭角開放計劃 #沙頭角禁區 #自然旅遊 #文化旅遊
位於沙頭角避風塘,非常值得遊客打卡的「沙頭角鏡中鏡」
繪上沙頭角傳統文化活動「酬神慶典」的壁畫,位於沙頭角順平街
座落在中英街檢查站前的中英街花園
【石仔嶺】
北部都會區眾多新發展區中,以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發展最早。
古洞北有一個稱為「石仔嶺花園」的地方,前身為25座兩層高的軍營。1998年起,政府產業署以短期租約方式,把石仔嶺花園部分樓房租予15間私營安老院舍。
由於要發展古洞北,「石仔嶺花園」需要清拆。為了安置院友,政府於2019年開始在附近興建一所福利服務綜合大樓。
為了盡量減少對院友的影響,「石仔嶺花園」分兩期清拆。第一期清拆過程中,政府安排部分院友遷入未受清拆影響的其他安老院空置宿位,以及臨時改建部分建築物為安老院供院友入住。待新綜合大樓落成,院友全部遷入,才安排第二期清拆開始。
古洞北福利服務綜合大樓已於今年8月起投入服務,「石仔嶺花園」院友亦已遷入。第二期的拆卸已於最近展開。
「石仔嶺花園」完成歷史使命,新綜合大樓肩負起照顧長者院友的責任。在過程中,政府小心規劃,以人為本,盡力照顧受影響人士。這種方針,會繼續指導未來的土地發展工作。
#北部都會區 #發展局 #古洞北 #粉嶺北 #石仔嶺花園 #古洞北福利服務綜合大樓
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及石仔嶺花園位置
政府於2021年第一季完成石仔嶺花園第一期的清拆(見圖上方地盤),而第二期拆卸(見圖下方建築物)亦已於最近展開
古洞北福利服務綜合大樓現已啟用
古洞北福利服務綜合大樓現已啟用
古洞北福利服務綜合大樓現已啟用
「石仔嶺花園」院友已遷入古洞北福利服務綜合大樓。
【新田文氏宗祠惇裕堂重修竣工】
北部都會區內的傳統鄉鎮,擁有豐富的歷史和人文資源。位於新田的文氏宗祠即為一例。
祠堂一直是宗族生活的中心,是族人舉行祭祀、點燈、婚禮及盆菜宴等傳統習俗的場地,亦是下一代認識本地鄉郊文化的窗口。屬一級歷史建築、有約600年歷史的新田惇裕堂文氏宗祠,早前獲政府資助部分費用重修,歷時一年多後,鄉民於10月27日早上舉行了重修進伙儀式,同日晚上有誌慶典禮,筵開220 圍盆菜宴。
文氏後人文劍鋒表示︰「祠堂重修後,要以傳統儀式稟告先祖,男丁齊集向先祖上香,並有舞獅表演助慶。祠堂翻新盡可能保留舊貌,例如神主牌是補了色,門上的圖案也依照原來的圖案刻劃。」
宗祠正門門楣上刻有「文氏宗祠」字樣的石額,對聯由紅紙變為石雕,還有以花崗石建造的門框和壁畫,見證了新田文氏的發展,是當地重要的地標之一。
文氏宗祠和其他北都內的歷史文物和傳統文化,可以和未來區内發展融合調和,營造城鄉共融的特色。
#北部都會區 #發展局 #新田 #文氏宗祠 #惇裕堂 #人文資源 #城鄉共融